德牧如何牧羊?
牧羊,就是牧羊人带着一群牧羊犬圈养着的羊群放牧的一种职业,牧羊人的职责就是管理好所放的牧群,防止羊群逃失、饥饿、疾病和受到兽患的侵害。
真正的牧羊犬是工作犬,并非人类视觉、嗅觉和听觉的化身,所以它们主要的能力是用来自我生存和保卫羊群,而不是用于扑追猎物。牧羊犬分不同的品种,共同的特性是性格坚定、忠诚、嗅觉灵敏、体力充沛、主动独立、警戒心强、机智灵活。在赶羊时,牧羊犬在羊群的前面、羊群的两侧,一直延伸到羊群的后方,形成了一堵“嗅觉之墙”。靠着这堵“嗅觉之墙”,牧羊人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就知道羊群的情况,随时调整自己的位置,把迷失的羊找回或防止羊群走失。一旦狼群偷袭羊群,牧羊犬会立即发出呜呜的警报声,警醒牧羊人和羊群。牧羊人也可借重于它们的听觉,在很远的距离就能判断羊群是否安全,是否处在正常状态。
在我国历史上,著名的大画家沈周自幼酷爱画画,他在画画时还很喜欢篆、隶书,特别是写过许多以描写牧羊生活的诗卷。他在画上题诗:“读书羊旧业,放鸭隐吾乡,渴睡午后醒,读书夜分明,饭蔬宁有厌,拥毳每谈心,岂是求知己,论交如弟兄。”诗中的“饭蔬”即吃素。诗人还以牧羊人的身份吟诗:“束书投幼课,放犊及良朋,野鹿时趋险,山禽共出笼,昼眠茶作炷,夜直蜡为灯,每忆吟诗暇,归来伴独行。”沈周的诗作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对归隐生活的理想,对大自然趣味的探求,和对牧羊生活的闲情逸致。
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,早年曾因政敌的谗言,被贬官到湖北黄州。苏轼在黄州一段时间后,心情非常郁闷,去拜谒当地的名士和隐居的高人,求教如何散心消愁。苏轼在名士陈慥家中见到一间专门供人赋诗写字的房间,壁上挂有一把很名贵的丝琴,房间里还散发出一股名贵熏香。只见陈慥手执扇子,正在为一位胡须长长的老者驱赶蚊虫,那老者正是鼎鼎大名的琴师朱文。苏轼过去从未见过琴师朱文,当琴师朱文见到大名鼎鼎的苏轼时,竟然不敢相认。陈慥告诉琴师,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,琴师朱文慌忙施礼,口称失敬。
苏轼一见琴师朱文,十分倾慕他的琴艺,很想向他学琴,但羞于开口。当日夜晚,苏轼趁陈慥不在时,悄悄拉着琴师朱文的手说:“请帮忙弹一曲吧。”琴师朱文不敢拒绝,但也无从弹起。苏轼一再恳求,朱文这才操琴而弹,而且不敢弹唱。当苏轼恳请再三,并恳切地陈述愿为琴艺而粉身碎骨的决心后,琴师才渐入佳境,边弹边唱。琴师朱文弹唱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伯牙和子期的故事。
春秋时期,著名琴师伯牙学会弹琴后,在长江岸边一条船上弹琴。当弹到抒发内心情感的最高境界时,突然觉得心跳颤抖,仿佛感觉到有一种美妙的东西悄然入怀。伯牙想起事就高兴,想起事就忧伤,弹着弹着,泪水沾湿了衣襟。就在这个时候,船舷边的码头上,似乎有人在聆听他弹奏的曲子。伯牙放下琴,走到码头边问:“请问先生,你说我弹得怎么样?”一位老人说:“好极了,而且我知道你是在思念你的故人啊。”
听完这个故事,苏轼深有感触地说:“伯牙善弹琴,而钟子期善听琴。过去据说有一位琴师,能听琴感知心迹。今天见到先生,才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的知音。”于是,二人结为兄弟。临别时,朱文赠给苏轼两只银杯,双方签字画押,以示信守。
返回杭州后,苏轼果真将家小安置于朱文家中,并向友人高舜举谈起这段经历,感慨万分地说:“真不知还有谁能闻松啸而心赏,见渔唱而心醉啊!”当朱文听说高舜举也要移家而来时,连忙劝阻:“人生适意即佳,何必如此。”